2025年10月19日傍晚,一则关于托市库存小麦投放的消息在粮食市场引发热议:市场传言11月起将启动托市库存小麦投放,优先释放2017年和2019年产小麦,其中2017年余量873万吨,2019年余量1405万吨,两类粮源合计达2278万吨。在小麦库存高企、消费疲软的背景下,这批储存近5至8年的陈麦入市,既关乎库存去化进度,更牵动着市场价格走势与主体决策方向。
库存压力下的必然选择:陈麦出库的紧迫性
此次陈麦投放传言的背后,是长期积累的库存去化压力。我国小麦库存已连续多年处于高位,2025年小麦总产量再创新高,达到13816.0万吨(2763.2亿斤),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端压力。而2017年和2019年产小麦作为库存中的"老粮",储存周期已接近或达到常规轮换上限。
按照粮食储备管理规则,中央储备粮轮换周期通常不超过4个月,且每年轮换量需占总储存量的20%-30%。2017年产小麦已储存8年,2019年产小麦也达5年,远超正常轮换周期。若持续积压,这批粮食可能面临品质劣变风险,最终沦为只能用于燃料乙醇加工的陈化粮,大幅降低其经济价值。从市场规律看,及时释放陈粮既是优化库存结构的必要举措,也是避免资源浪费的关键一步。
当前市场供需格局更凸显了出库的必要性。我国小麦消费总量约12080万吨,同比下降1410万吨,其中饲用消费因玉米价格低迷同比减少1300万吨。产增需减的失衡态势下,通过投放库存调节市场供应,成为稳定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。
粮质解码:2017与2019年产小麦的品质画像
两类陈麦虽同属托市库存,但因当年气候与产区特点,品质呈现显著差异,这将直接决定其市场定位与流通方向。
2017年产小麦堪称"容重优等生"。当年托市收购主要集中在河南、江苏、安徽三省,气候条件利于小麦灌浆成熟,苏皖地区尤为突出,容重普遍达到790g/L以上,一等粮占比高达70%-80%。从具体指标看,其水分含量多稳定在12.5%-13.5%,不完善粒占比低于4%,符合口粮加工的基础要求。但短板同样明显,受灌浆期温度偏高等因素影响,其蛋白质含量普遍在11.5%-12.5%之间,湿面筋含量多为26%-28%,低于2016年和2018年同期水平,导致面团筋力较弱,更适合制作馒头、面条等中筋食品,而非高端面包等高筋制品。
2019年产小麦则呈现"均衡性特征"。当年主产区气候整体平稳,病虫害发生较轻,小麦品质整体均匀。托市库存主要分布在黄淮和江淮产区,容重均值约780g/L,一等粮占比55%-65%,略低于2017年,但蛋白质含量优势明显,多在12.0%-13.0%,湿面筋含量可达28%-30%。其品质适配性更广,既能满足普通口粮加工需求,经筛选后部分批次可用于中高端挂面生产。不过储存5年后,部分批次出现脂肪酸值上升现象,需通过逐仓检测确定具体品质等级。
从最新监测数据看,两类小麦均未出现明显陈化迹象,2017年产小麦脂肪酸值多在60mgKOH/100g以下,2019年产小麦则低于50mgKOH/100g,均处于可食用范围,但需尽快流通以避免品质下滑。
市场影响预判:底价与流向成关键变量
陈麦投放若落地,其市场影响将取决于拍卖规则与粮源流向,其中底价设置与定向政策最受关注。若托市陈麦拍卖底价定在2350-2400元/吨区间,将与新麦价格形成合理价差,既保证出库效率,又避免冲击市场。
流向管控则直接决定消化速度。市场普遍期待采用"定向+放开"的混合模式:对检测合格的2019年产小麦及2017年一等粮实行不限定流向拍卖,允许面粉企业、贸易商参与竞价,借助市场活力加速消化;对品质略差的2017年二等及以下粮源定向饲料加工厂,既符合"食用优先"原则,又能填补饲用需求缺口。若全部实行定向销售,可能因参与主体有限导致出库缓慢,违背去库存初衷。
对于市场主体而言,需建立"品质-价格"评估体系。面粉企业可重点关注2019年产小麦,其蛋白质含量与新麦差距较小,若价差超过100元/吨则具备采购价值;饲料企业可测算陈麦与玉米的比价,当前玉米价格低位运行,若陈麦拍卖价低于2300元/吨,将重启小麦饲用替代空间。
政策与市场的平衡:库存去化的长效逻辑
此次陈麦投放传言,本质是政策调控与市场规律的深度契合。202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上调至1.19元/斤,显示政策托底决心,而陈麦有序出库既能避免库存积压风险,又能为新粮腾挪市场空间。从长期看,需建立"定期轮换+动态调节"的库存管理机制,将陈粮投放与消费需求、价格波动联动,避免"扎堆出库"引发市场震荡。
对于市场而言,应理性看待陈麦投放的影响。当前小麦"政策底"已较为明确,2025年消费有望逐步好转,饲用需求或恢复增长。2278万吨陈麦的有序释放,既是短期供应调节,更是库存结构优化的长期举措。随着拍卖规则的明确,市场主体需聚焦粮质差异与价格性价比,在政策导向与市场机遇中寻找平衡,共同推动小麦市场的平稳运行。
(来源:粮讯社)